索引号: | 076/2022-00071 | 分类: | 财政、金融、审计/财政 / 通知 | ||
发布机构: | 文号: | 无 | |||
成文日期: | 2022-01-19 | 发布日期: | 2022-01-19 | 有效性: | |
名称: | 市财政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 |
一、2021年工作总结
2021年,市财政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要求,凝心聚力在“收、支、管、防”上下功夫,坚持不懈做好聚财、用财、管财“三篇文章”,为全市“十四五”开新局、夺首胜提供了坚强的财政保障。
(一)聚力增收节支,财政运行质量稳健提升。在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的基础上,从收入端、支出端双向协同发力,财政运行质量稳健提升。一是稳住收入组织“基本盘”。牢牢盯住主责主业,一手抓减税降费、“放水养鱼”,一手抓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厚植税源税基,加强收入征管和组织调度,依法挖掘增收潜力,确保财政收入稳预期、有质量、可持续。2021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4.8亿元,居全省第12位;增长12.1%,增幅居全省第4位;税收占比79.3%,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0位。二是打好资源统筹“组合拳”。加强“四本预算”统筹,全面盘活用好结转结余资金,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统筹,着力增强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的财力保障。整合调度土地存量资金,分批次拨付收储资金6亿元,有力推动了碱业公司搬迁升级改造项目顺利实施。三是用好直达资金“助推器”。全面落实财政资金常态化直达机制,科学制定资金分配方案,确保资金直达基层。依托直达资金监控系统,督促指导县区建立实名台账,精准反映直达资金分配、拨付、使用情况,做到数据真实、账目清晰、流向明确。全年下达各类直达资金总额54.2亿元,支出52.6亿元,支出进度97%,有效增强了基层财力保障水平,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四是筑牢“三保”底线“压舱石”。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地位,通过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统筹上级转移支付和自有财力等方式,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加强实地调研指导,督促区级落实预算安排、预算执行和库款保障“三个优先”,有力保障了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二)坚持科学施策,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有为。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综合运用财政专项资金,政府债券资金、政府投资基金等政策工具,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推动资源配置、政策供给向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用力。一是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年全市减税降费达171.7亿元。二是健全财政支持科技创新政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计划,支持实施科技“揭榜挂帅”项目。全年统筹3300万元支持高企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研发机构、双创载体建设,配合完成174家高新技术企业审核上报工作。三是健全财政促进产业强链延链补链政策。及时足额兑现产业政策奖励资金,支持临港石化、新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做大做强。安排市级工业和信息产业发展奖补资金1000万元,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重大技术改造、信息化应用示范、“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发展。四是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助力产业发展。牵头组建市投资基金(有限合伙),支持设立乡村振兴政府投资基金,着力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放大效应,统筹各类社会资本推动我市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做大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发展基金,基金实缴到位20亿元,并通过设立科创投资基金等子基金,累计完成投资14.13亿元,直接撬动社会资金81.1亿元。按照“1+N”模式,市、区财政共同出资设立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目前信保基金总规模达1.81亿元,全年累计发放贷款31亿元。五是健全财政保障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政策。用足用好政府债券等政策工具有效支持补短板、惠民生,着力促进释放需求、畅通循环。全年全市争取新增政府债券资金51.1亿元,有力支持了园博园、连宿高速等104个重要民生和基础设施领域项目建设。六是完善“一带一路”标杆示范项目支持政策。争取到位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省补资金5亿元、连云港集装箱航线省级定额补贴3000万元、连云港国际班列省级补贴5600万元,筹措到位市级资金3000万元用于连云港国际班列补贴、3058.83万元用于集装箱航线补贴,下达“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2020年度贷款贴息资金1051万元,助力提升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服务能级。
(三)坚持节用裕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民生投入保障和民生政策落实,支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市民生支出428.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3%。一是优先兜牢基本民生底线。统筹各类稳就业资金1.83亿元,推动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市安排1.67亿元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企业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实现连增连调。落实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各项社会救助标准。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市级安排2000余万元托底保障困难家庭学生平等接受教育。二是突出社会事业高质发展。扎实落实教育“两个只增不减”政策,推动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均衡发展。结合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要求,完善市级财政支持措施,补助近1亿元用于区级学校教育现代化、校安工程建设。支持构建疫情常态化防控全链条保障体系,全市筹集疫苗接种费用7.37亿元做好全民免费接种经费保障,市级财力投入7578万元为市级新冠病毒疫情顺位收治医院配备必要的医疗设施设备,助力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是全力保障安全稳定。全年市级财政投入1.34亿元加强安全生产领域保障机制建设。积极配合各行业主管部门做好安全生产有关项目申报和资金分配方案,争取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省级奖补资金2096万元,支持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支持深化“平安港城”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四)注重协调发展,推动城乡融合互促发展。着力完善财政支持乡村振兴政策体系,推动我市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一是高质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健全财政支农投入增长机制,财政投入实现“两个高于”,即:2021年市区农林水支出年初预算数9.06亿元,较上年预算数高0.9亿元;市区农林水支出预算占一般公共预算比例为4.1%,高于上年占比。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争取省以上专项资金1.29亿元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统筹安排省市水利资金5.23亿元、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7.6亿元、农村公路建设补助资金6728万元改善农村生产设施条件。健全政策性农业担保体系,年末在保余额9.76亿元,为我市乡村振兴提供了低门槛、低成本、高效率的融资支持。二是深入支持生态文明建设。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水环境区域补偿,污染源排放挂钩,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相关财政政策,分级分层分类落实财政保障责任。全年市财政筹集各级各类生态资金6亿元,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三是有效支持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安排6000万元推进城市市政绿化建设,安排9000万元用于城市污水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安排近2亿元用于城市环境卫生运行,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四是持续增强交通能级。安排新增专项债券资金2.3亿元用于连宿高速徐圩至灌云段资本金,筹措到位花果山国际机场建设资金7.9亿元,长深高速公路连云港机场互通和新机场互通连接线等新机场配套项目资金5.25亿元,拨付9200万元市级资金用于机场航线补贴,助力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五)坚持守土尽责,债务风险实现有效防控。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抓实各类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实现政府债务、隐性债务、经营性债务全口径闭环管理。一是政府性债务率实现有效压降。一方面,分期分批推动市直融资平台公司公益性项目竣工决算、审计验收、资产移交和债务清算等工作,督促各县区、各部门严格执行年度隐性债务化解计划,在现有化债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资金,加大化债力度,减少政府性债务余额“分子”;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盘活土地资源和加快土地挂牌出让步伐,做好土地出让金收缴、分解入库工作,努力做大做强综合财力“分母”。二是严格债券资金监管。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对新增债券项目进行联审把关,确保债券资金投向国家明确的重点领域。同时,将新增债务限额分配与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情况挂钩,确保当年新增债务限额和风险化解进度匹配。争取再融资债券偿还符合条件的到期政府债券本金,有效缓解政府还本压力,腾挪出可用财力支持重点民生项目建设。三是加强经营性债务风险管控。提请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融资平台公司经营性债务管理进一步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控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我市平台公司市场化融资提级管理文件,不断夯实法定债务、隐性债务、经营性债务全链条闭环管理的制度基础。组织专班对城建集团各类债务进行全面清理核实,在摸清底数的前提下,突出分类指导推动涉债单位做好风险处置和整改工作,进一步缓释各类债务风险。
(六)坚持守正创新,财政治理效能不断提升。深入推进财政依法、规范、透明,高效管理,加快完善权责清晰、公平普惠、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现代财政制度。一是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编制改革,试编中期财政规划,积极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完善项目库管理。按照“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工作方针,研究拟定市对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加快构建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机制。全面贯彻增值税留抵退税长效机制,全年全市退税24.6亿元,规模是上年的3.5倍,激励企业有效投入,促进可持续发展。落实留抵退税35%部分跨省市均衡分担机制,合理减轻基层财政退税压力。强化项目、政策、部门整体的全过程绩效管理,绩效运行监控首次全面铺开,稳步推进重点绩效评价工作,市本级初步建立“三全”体系,全市绩效管理考核步入全省设区市优秀行列。深化政府采购改革,减化政府采购实施计划备案流程,推进“互联网+政府采购”,支持小微企业基于政府采购中标总额和采购合同开展低成本融资,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二是提升精细化理财水平。提请市政府印发《连云港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行专项资金和政策定期评估机制,构建起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完善市级预算资金审批机制,实施分类呈报、分级审批,进一步确保财政资金安全。严格部门预算编制管理,将绩效管理实质性嵌入预算管理流程,强化绩效管理成果与预算编制、完善政策、调整预算安排的有机衔接。积极打造“六位一体”法治财政标准化管理品牌,我市法治财政标准化管理工作连续9年跻身全省先进单位行列,位列全省各设区市优秀单位第4名,示范点第3名。强化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项目概算、资金平衡方案和决算等关键环节审核把关。全年市级完成34个初步设计概算和17个竣工财务决算项目评审,净核减11.12亿元,核减率达19.8%。三是提升财政治理效能。健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全年累计纠正、退回预算单位不合规申请895笔、12.20亿元。将所有预算资金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同步推进资金支付流程电子化管理,全年办理市级国库集中支付业务26.73万笔、263.31亿元,筑牢了资金支付安全防线。积极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引导及服务功能,全年实际采购规模76.07亿元,资金节约率为10.04%。加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组织开展公路水路资产、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房屋土地清查,向人大高质量报告国有资产综合管理情况和国有自然资源资产专项管理情况。以培训工作为抓手,全年共有2.1万人次参加各类型素质提升培训,有效提高会计人才队伍专业能力。加强财政收支分析研判,积极建言献策,促进财政平稳运行和全年预期目标圆满完成,被评为全省预算执行分析、财政总决算工作优秀单位。围绕财税法律法规及政策执行、巡察审计整改、预算管理和会计信息质量保障等方面,着力加强和改善财会监督。首张非税收入电子票据成功开出,非税收入电子开票、自动核销、全程跟踪、源头控制的全流程电子化加速推进。
(七)强化政治担当,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化政治机关意识,坚持和加强党对财政工作的领导,确保财政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扎实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决议,从强化收支预期管理等五个方面提出具体贯彻实施意见。按照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紧密结合财政工作实际,制定党史学习教育方案和任务清单,以钉钉子精神逐项抓好落实,引导全体党员干部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实崇德、学史力行。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全局53项重点实事项目全面高质量完成。精心组织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局机关党委被市委评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1名同志被评为全省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全面实施基层党建“固本强基”工程,围绕人员、阵地、功能“三项”建设,积极提升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坚持从严选拔任用干部,用好 “三项机制”,着力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把接受巡察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认真配合市委第四巡察组对局党组开展巡察工作,并按照“整改一个问题、堵塞一个漏洞、完善一项制度、规范一项工作”的思路扎实开展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配合做好涉粮问题专项巡视巡察及整改工作。财政部门意识形态等工作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深入,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二、2022年工作计划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意义重大。2022年全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第十三届二次全会和全省财政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的要求,推动减税降费政策落地落实,管好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和基层“三保”工作;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全力保障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市重点工作任务落实,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支持;加强财政领域风险防范,抓牢抓实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着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为推动新时代“后发先至”和现代化建设实现良好开局提供坚强的财政支撑。
(一)把稳增长作为首要目标,促进财政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一要确保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主动会同税务等部门,加强减税降费政策研究,提前做好相关准备,认真落实好国家、省出台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密切跟踪实施效果,及时研究解决政策执行中的问题,确保让市场主体充分享受政策红利。二要抓好财政收入组织工作。围绕全市收入预期目标,充分考虑各自经济增长、税源建设以及减税降费影响等情况,合理确定本地收入预期目标。加强财政收入形势分析研判,加大与税务部门沟通协调力度,努力推动财政收入平稳增长。三要加强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统筹用好上级转移支付和自有财力,在保证财政支出强度的同时,着力优化资金投向,确保将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同时,结合实际加快支出进度,以财政资金早下达、早拨付,促进各项重点工作早落地、早见效。要继续落实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确保直达资金快速高效、规范安全使用。四要做好基层“三保”工作。细化落实“三保”预算编制审核、预算执行监测、风险预警处置三项机制,始终坚持“三保”在财政支出中的第一优先顺序,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确保“三保”不出任何问题。
(二)把防风险作为重要使命,坚持不懈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一要毫不放松抓实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在巩固化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化债力度,坚决不踩新发生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的红线。二要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经营性债务有效管控。细化落实好市政府《关于加强融资平台经营债务管理进一步做好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风险防控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的要求,统筹各类政府资源,对经营性债务“借、用、还”开展动态监测和全生命周期管理。三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有效投资的拉动作用。加强与发改、行业主管部门协同配合,做深做细项目实施准备工作,确保收到省里转贷的债券资金后第一时间投入使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根据项目建设用款需求等因素,统筹全年专项债券发行,既要避免钱等项目造成资金闲置,也要防止项目等钱影响项目建设进度。
(三)把调结构作为重要抓手,聚力增效护航高质量发展。一要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支持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和省药监院连云港实验室、绿色农业产业研究院建设、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台位安装。支持实施20个“揭榜挂帅”科技项目,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配合完成净增40家高新技术企业。聚焦强链补链延链,用好财政专项资金、政府投资基金、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支持做强石化、生物医药、新材料等10个优势产业集群。落实“智改数转”省地联动财政支持政策,促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二要支持市场主体加快发展。统筹用好中央和省相关专项资金, 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完善财政资金增信作用,畅通银担合作通道,由省市(县)风险补偿基金、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提供增信,引导金融机构向全市小微企业发放低成本、高效率的贷款。通过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发展基金和市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对接国家、省资源,并设立子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服务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统筹用好省以上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稳定外贸外资。支持电子商务、商贸物流等项目建设,促进内贸流通现代化发展。三要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发挥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作用,完善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强化对推进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正向激励机制和反向倒逼机制并举,修订完善水环境区域补偿工作方案。支持实施石梁河水库清水入城行动,推动河湖生态复苏。
(四)把转方式作为重要途径,支持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一要推动平台载体建设。安排集装箱航线补贴、中欧班列补贴、内贸中转中心建设资金,支持“一带一路”标杆和示范项目建设,聚力打造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供应链走廊。安排连云港港赣榆港区4-6号散货泊位工程建设资金、机场航线补贴和连宿高速公路建设资本金,支持加快构建区域交通枢纽。二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发挥财政资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基金+招商”模式招引更多优质项目。三要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保持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不减的同时,按规定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稳定资金来源。加快市乡村振兴投资基金运作,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融资需求。发挥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功能,推动市农担公司坚持政策性定位,积极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年度担保业务规模达到20亿元。四要支持“美丽连云港”建设。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提升城乡宜居水平。加强市级相关财政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用好现有各级各类专项资金支持美丽连云港建设。鼓励各县(区)政府在法定债务限额内申请发行债券,用于支持美丽连云港建设公益性项目。
(五)把惠民生作为奋斗目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要支持着力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优化财政支持政策,推行市级养老服务体系资金任务清单管理,强化家庭养老,配合做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新建家庭照护床位等工作。支持实施普惠托育,促进家庭发展能力,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二要支持做好稳就业工作。落实好国家稳就业相关政策,同时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等,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三要支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坚持教育优先投入,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支持加快新海高中开发区校区建设、师专升本步伐。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统筹资金支持市疾控中心异地新建、市传染病医院改扩建工程,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财政保障。落实城乡居民医保动态调整机制,稳步提高财政补贴标准,并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四要强化民生兜底保障。科学编制我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算,严格基金预算执行,完善责任分担机制,确保基金平稳健康运行和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推动完善包括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等在内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支持做好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优化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结构,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全力支持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
(六)把强管理作为基础步骤,扎实推进财政改革创新。一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研究制定我市《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制度,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落实。推进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做实项目库管理。加强市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整合公共资源等职能,增强区级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市与区(功能板块)财政关系。根据各项基本公共服务事项的重要性、受益范围和均等化程度,重点推进教育、交通运输等领域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改革。二要全面加强财政依法规范管理。认真贯彻执行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确保财政各项工作始终在依法规范的轨道上运行,法治财政标准化管理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对现行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全面梳理,调整优化专项资金管理方式,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体现出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政策要求。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基金规范管理,积极发挥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带动和产业扶持作用。三要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加大财政重点绩效评价力度,着力提升绩效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评价结果的公信力,为预算安排“能增能减、有保有压”提供依据。加快绩效管理制度机制建设,确保年底如期实现全市范围内基本建成“三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目标。四要持续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将政府采购、绩效、资产等业务融入预算管理主体流程。按照一体化管理要求,加快修订完善相关制度规程,完善一体化系统运维管理机制,保障各项业务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