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国庆假期,许多人在品质化、特色化、个性化的文艺活动中流连忘返。从群众性文艺晚会到各种民俗表演,从民族文化活动到文化惠民服务……各地好戏连台,精品迭出,为人们送去文化大舞台、休闲好去处。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近日,全国群众文艺工作推进会在广东省东莞市召开,对群众文艺工作作出新部署,要求增强做好群众文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坚定文化自信,传播党的声音,记录时代变迁,推出更多反映“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的优秀作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时至今日,群众文艺早已深深融入我们的生活。数据显示,2023年年末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3752个,全国群众文化机构拥有流动舞台车1873辆,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有馆办文艺团体9843个;2023年馆办文艺团体演出14.9万场,观众10651.7万人次。以观众热切关注的“村晚”为例,正在从春节期间举办到如今一年四季都举办。可以说,从时间到空间,从规模到质量,新时代群众文艺欣欣向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
群众文艺发展的核心在人,老百姓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角。今年初,一场“村超”、一届“村晚”在贵州榕江相遇,当晚参与演出的演员多达2300多名。无论是跳艺术体操的五六岁的小朋友,还是表演侗族大歌的七八十岁的歌师,绝大多数人都来自当地各个乡镇。由此不难理解,群众文艺植根在基层、孕育在基层、繁荣在基层,不仅有生活、接地气,而且拥有更高的能见度、更强的存在感。
群众的需求在哪儿,文艺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就在哪儿。网络发展无远弗届,文艺形式多彩斑斓,正在为群众文艺打开新空间、创造新可能。乡村短视频风生水起,让田间地头的农民走到聚光灯下、走进公共视域中;口袋公园、艺术长廊、文化礼堂……一个个公共文化空间让人驻足、沉浸、享受。充分发挥各类平台“开源扩容”的作用,开发各种玩法创意,就能激发更多人的创作热情,为平凡的生活注入不平凡的文艺元素。
当前,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我们既要善于发现群众文艺的新场景、新主体、新活力,不断壮大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也要做到树牢思想旗帜、把握时代风貌、引领社会风气,推动群众文艺健康发展。
文化兴,百姓乐。当烟火气与文化味相得益彰,当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实现有机统一,群众文艺一定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展现新的风景、绽放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