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保存历史、守护文脉、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江苏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博物馆数量持续增长、主体更加多元、服务效能显著提升、社会影响力日益彰显,改革创新活力不断释放。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到博物馆去日益成为人们的生活新风尚,也被越来越多的江苏人列入“家门口”的文旅休闲清单。
增量提质——全省平均2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355家博物馆中免费开放比例超八成
1905年,著名实业家张謇在濠河之滨创办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使江苏成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重要发祥地。
新中国成立后,江苏博物馆事业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江苏不断推动博物馆建设增量提质扩面,率先实施并基本完成“县县有博物馆”工程。
目前,全省备案博物馆数量从2012年的208家增加到2023年的355家,全省平均2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形成了以国有文物系统博物馆为骨干,其他行业国有博物馆为特色,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新体系、新格局。截至2023年底,全省355家博物馆中,313家实现免费开放,比例高达88.2%。
今年8月23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公布第5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二、三级博物馆名单,其中来自江苏的25家博物馆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18家博物馆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目前,江苏拥有国家一级博物馆26家,位居全国第二。
博物馆是文物的“存储卡”和历史的“解码器”。江苏的文物藏品“家底”极其丰厚,全省博物馆收藏文物121万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927件(套),二级文物21567件(套),全景式反映了江苏省地域文化特色乃至我国的文明发展历程。
“十三五”以来,南京六朝博物馆“六朝历史文明”等15个展览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获奖总数居全国第一。2023年,全省各博物馆共举办陈列展览2442个,不少精品展览产生巨大反响。南京博物院90周年院庆之际,汇聚全国各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推出“玉润中华”特展,4个月展期吸引观众超150万人次,很多“粉丝”专程坐飞机前来打卡。今年,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南京城墙博物馆相继引进“爱琴海的荣耀——古希腊文明特展”“亚述之王:亚述巴尼拔——大英博物馆藏亚述文物珍品展”“文明的眼睛——百件文物说叙利亚万年历史”等展览,中外文物交相辉映,积极增进文明交流互鉴。
从曾经的冷冷清清到如今的熙熙攘攘,我省博物馆事业完成华丽转身。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人次多年来一直保持全国第一,2023年,接待观众近1.2亿人次,创历史新高。今年以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热度不减。以南博为例,1—8月,该院接待观众总数达到4268774人次,已超过去年全年接待观众总数。
加“数”前行——率先打造“无边界博物馆”,具象化表达可视可触可互动
国庆长假期间,盐城博物馆新馆格外热闹,接待游客近9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达到19%。游客惊喜地发现,除了志愿者公益讲解和温馨亲切的“小小讲解员”外,充满前沿科技感的“AR眼镜”智慧导览和创新融合的“MR.盐”数字人导览,开启了盐博“数字焕新”新篇章。现场不少游客佩戴的AR眼镜,不仅可以规划观展路线,还能实时解答展厅文物历史背景。数字技术加持,为文物拂去历史尘埃,让人们面对面感受盐城地域文明进程。
75年来,人们去博物馆从单向度的参观,逐渐变为双向度的参与,再到如今强调智慧化、体验感的沉浸式观展,这些变化有赖于江苏各地博物馆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在全国率先建设“云上博物”,上线百个精品展览,通过打造“无边界博物馆”,实现了馆藏文物的数字化展示与在线浏览,让观众跨越地域限制,随时随地感受文化的魅力。
数字化点燃了文明传承的火种。江苏支持具备条件的场馆加快全息图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落地,将文物和文物背后的文化变成可视、可触、可参与、可互动的具象化表达。位于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对馆藏文物王海纹烈士的旗袍进行三维数字化采集并建模展示,在此基础上开发沉浸式情景剧,让革命文物更加可亲可感。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将现代科技引入文物数字化,观众可以第一人称视角“走入”数字版古画《金陵图》,与画中人交流互动,成为传统文化的体验者、传播者。
文化遗产内容数字化和传播智慧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数字技术焕发新活力、展示新魅力。南京博物院“物华天宝数字文物魔方”等一批博物馆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入选全国示范案例。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综合运用人体红外感应、AR、全域投影实时渲染等技术打造的游戏型遗产教育项目,荣获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卓越之星奖。
当“最传统”遇见“最新潮”,展览朝着群众看得懂、感兴趣、有收获的精神文化必需品迈进一大步。
创新社教——“家门口”看大展,博物馆变身公众“大学校”
“在博物馆,我上了一堂由知名考古专家带来的六朝美学课,干货满满,受益良多。”9月21日,走出南博小剧场,刚刚听完“墓葬美术中的六朝砖画”讲座的观众徐智华如此感慨。近年来,江苏各博物馆不断拓展社会教育功能,承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将博物馆打造成公众的“大学校”。
2023年,南博、中运博、苏博等接待观众均突破400万人次,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眼中,博物馆是他们的“第二课堂”。周恩来纪念馆等10家博物馆入选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江阴市博物馆与学校密切合作,联动打造“博悟少年成长营”“博悟联盟”等子项目,数以千计的孩子在这里接受美与传统的教育。
据统计,2023年全省博物馆共举办教育活动2.51万场次,公共服务效能日益彰显,这背后,离不开志愿者的辛勤付出。目前,全省博物馆注册志愿者超过2.27万人,“南博蓝”“小盐粒”等志愿服务团队深受欢迎。南通博物苑“我学我讲”小小讲解员(小小謇述者)实践活动培养千余名优秀小讲解员,宣讲张謇实业报国的动人故事。
文创是链接博物馆“大学校”与社会“大舞台”的“路由器”。苏州博物馆的秘色瓷莲花碗曲奇饼干、南京博物院的小粉炉冰箱贴……各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爆款”频出,文创商店里常常排着长队。2023年,南博共开发219个系列文创产品,实现销售数量近230万件;苏博文创收入超9000万元,较2019年增长280%。
除了“请观众来”,江苏各地博物馆也积极“走出去”。9月23日,省文旅厅宣布,今年10月至明年7月将在全省举办“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来自各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和重点文物复制品将出现在百姓“家门口”。江苏正持续开展“博物馆+”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将博物馆教育送进社区、企业、机关、校园、乡镇、军营,让越来越多的观众亲近文化遗产,爱上博物馆。